綠色建筑、科技住宅正在中國逐漸興盛推廣。不少房地產開發商都在所開發的項目中采用綠色星級認證,除了順應國家關于綠色建筑的政策外,隨著霧霾等環境問題的爆發、綠色建筑與科技住宅的結合趨勢等,綠色建筑本身在市場上的接納度也越老越高。
據《證券日報》記者了解,綠地集團、中國金茂、遠洋集團、時代地產等多家開發商都在大力應用綠色建筑技術來開發地產項目。
綠地集團綠色產業化中心總監陸璐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我們80%以上項目都會采用綠色星級認證,早在去年基本上大部分都完成了綠色星級認證,未來,這一比例會進一步提升”。
據了解,綠色建筑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立體綠化,而是指建筑對環境無害,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節約能源、節約土地、節約水資源、節約材料,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,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。
從綠色建筑發展趨勢來看,國際上對其關注度更高。不過,對于國內來說,綠色建筑已經基本成為一、二線城市建筑的強制性標準,未來擴展趨勢越發明朗化。到2020年,十三五末時,所有城鎮建筑要達到50%的綠色標準。
鑒于此,各大開發商也開始爭相發力綠色建筑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進入白銀時代的環境下,多數企業都在靠縮短項目周期,加快資產周轉速度提升費效來換取利潤空間和運營的安全健康。
毫無疑問,從成本投入方面來看,綠色建筑要比普通建筑投入成本高,后期維護成本也相對高一些。
不過,據陸璐透露,隨著相應技術的成熟和材料產業鏈更加完善,綠色建筑成本投入已經在減少。一般來說,做三星認證標準的綠色建筑,每平方米投入成本約200元-300元,辦公類物業也是這一水平,而一星認證標準的綠色建筑門檻較低,每平方米在50元-100元之間。
當然,對于開發商來說,市場是否認可疊加了上述成本的綠色建筑非常重要。據綠地方面調研顯示,以上海某洋房為例,做綠色建筑,會帶來5%-10%的市場認可度的提升。他進一步透露稱,對于住宅來說,因綠色技術多與科技住宅相輔相成,市場認可度在不斷提升;對于辦公物業來說,在招租時,央企、外企和大型民企更傾向于選擇綠色建筑,這正逐漸成為開發商招租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。
然而,更重要的是,當周轉速度決定著企業血管現金流安全時,若一個企業絕大多數項目應用綠色星級認證,會影響企業周轉速度,房企則需要慎重考慮了。
“做綠色建筑,確實會因為項目本身報批或報建,包括項目圖紙設計方面有新要求,在一個企業剛開始做時,可能會因為沒有經驗的設計師或團隊而增加工作量,因此影響周轉速度”,陸璐向《證券日報》記者直言,但對綠地來說,綠色建筑已經做了10年以上,公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內部評審體系,每個節點都會有時間預留,因此幾乎不會影響項目的周轉速度,而同時卻可以帶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